
Many refugees arriving in Hong Kong have fled from their homes as a result of war, violence or persecution. There are approximately 13,000 asylum seekers in Hong Kong, often waiting for as long as 15-20 years for the results of their appeals.
香港人愈來愈長壽,社會各界的專家紛紛提出建議和構想,鼓勵大家對壯年後的生活形態加以重新想像——由日常生活、持續學習、工作以至社交活動等各方面,都有不同的可能性。儘管長者的大部分時間都在社區渡過,但社會對長者居住環境這課題的關注,卻乏善足陳。
為填補長者住屋發展的缺口,擇善基金會與何張淑婉慈善基金今年初合力為樂齡實驗室提供為期兩年的能力建設資助,支持其團隊發展成既具新思維又有行動力的智囊機構,為營造全齡友善的居住環境效力。
樂齡實驗室積極改進本港建築環境的設計及管理,藉以達成實現康健頤年的目標,其具體工作包括:(i) 增強以知識為本的社區動員力; (ii) 連繫理念一致的房屋供應機構、專業人士、非牟利組織以及居民,支援不同持份者以先導計劃方式,共同參與香港的全齡友善房屋設計。
擇善期待這協作項目為長者住屋的發展開闢新路徑。這項目會否發掘更多共融房屋設計的意念?令社會對推動康健頤年生活的討論更加豐富?請大家拭目以待! 擇善基金會
香港人愈來愈長壽,社會各界的專家紛紛提出建議和構想,鼓勵大家對壯年後的生活形態加以重新想像——由日常生活、持續學習、工作以至社交活動等各方面,都有不同的可能性。儘管長者的大部分時間都在社區渡過,但社會對長者居住環境這課題的關注,卻乏善足陳。
為填補長者住屋發展的缺口,擇善基金會與何張淑婉慈善基金今年初合力為樂齡實驗室提供為期兩年的能力建設資助,支持其團隊發展成既具新思維又有行動力的智囊機構,為營造全齡友善的居住環境效力。
樂齡實驗室積極改進本港建築環境的設計及管理,藉以達成實現康健頤年的目標,其具體工作包括:(i) 增強以知識為本的社區動員力; (ii) 連繫理念一致的房屋供應機構、專業人士、非牟利組織以及居民,支援不同持份者以先導計劃方式,共同參與香港的全齡友善房屋設計。
擇善期待這協作項目為長者住屋的發展開闢新路徑。這項目會否發掘更多共融房屋設計的意念?令社會對推動康健頤年生活的討論更加豐富?請大家拭目以待! 擇善基金會
康健頤年的家園
康健頤年的家園
助理項目經理
李昊珊
助理項目經理
李昊珊
都市人一般沒有留意,香港醫療服務存在城鄉鴻溝。 以西貢區為例,該區住有158,800名長者 ,佔區內整體人口 的32% 。據估計,至少有一萬名西貢長者居於偏遠而零散的110條鄉村,他們如需要使用主要公共醫療設施,便要長途跋涉到將軍澳市區。
擇善基金會早前資助西貢區社區中心(社區中心)推行「西貢鄉郊遠程醫療及藥物指導試驗計劃」,在過程中發現鄉郊地區的互聯網覆蓋不足,因此遠程醫療也鞭長莫及。縱然障礙重重,以服務社區為宗旨的社區中心仍不斷探求方法,希望在鄉郊基層醫療的第一接觸點,縮減服務差距,讓鄉郊長者更易獲取服務,並原村安老。
因此,擇善基金會聯同嘉里集團由2022年7月起,合作資助社區中心開展為期三年的西貢鄉郊遠「觸」康健計劃。團隊走進鄉村,教導長者使用智能健康監測儀器,舉辦健康培訓活動,動員社區健康大使推廣保健知識,以及實行個案管理,藉以加強鄉郊長者自我管理健康的能力。
計劃採用更整全的角度促進長者享用醫療服務和保持社交連繫,從而提升生活質素。以上的工作方針正正體現出我們建立夥伴的三大指導性原則,即「賦權」——增加長者自我照顧健康的能力以及社區照顧長者的能力; 「同心協作」—-促進社工、社區藥房、研究人員和社區成員合作,包括制訂協作的守則和機制; 「催化創新和靈活變通」—-向諸如社區中心的非政府組織提供資助,以試驗新的協作方式,並爭取政策制訂者支持。
此計劃亦參考了政府資助準則如醫療券、社區照顧服務券等,在西貢試驗專業治療轉介服務的共付費用模式。
進行實證研究以審視計劃成效,探究如何將偏遠地區未受醫療網絡覆蓋的社群,與社會資源連繫起來,以回應他們的實際需要。
社區中心不斷拓展業界的夥伴合作關係,最近獲得香港城市大學的「頤年在家」計劃團隊的義務協助,為護士提供免費健康培訓以及護理方面的支援。
擇善基金會
都市人一般沒有留意,香港醫療服務存在城鄉鴻溝。 以西貢區為例,該區住有158,800名長者 ,佔區內整體人口 的32% 。據估計,至少有一萬名西貢長者居於偏遠而零散的110條鄉村,他們如需要使用主要公共醫療設施,便要長途跋涉到將軍澳市區。
擇善基金會早前資助西貢區社區中心(社區中心)推行「西貢鄉郊遠程醫療及藥物指導試驗計劃」,在過程中發現鄉郊地區的互聯網覆蓋不足,因此遠程醫療也鞭長莫及。縱然障礙重重,以服務社區為宗旨的社區中心仍不斷探求方法,希望在鄉郊基層醫療的第一接觸點,縮減服務差距,讓鄉郊長者更易獲取服務,並原村安老。
因此,擇善基金會聯同嘉里集團由2022年7月起,合作資助社區中心開展為期三年的西貢鄉郊遠「觸」康健計劃。團隊走進鄉村,教導長者使用智能健康監測儀器,舉辦健康培訓活動,動員社區健康大使推廣保健知識,以及實行個案管理,藉以加強鄉郊長者自我管理健康的能力。
計劃採用更整全的角度促進長者享用醫療服務和保持社交連繫,從而提升生活質素。以上的工作方針正正體現出我們建立夥伴的三大指導性原則,即「賦權」——增加長者自我照顧健康的能力以及社區照顧長者的能力; 「同心協作」—-促進社工、社區藥房、研究人員和社區成員合作,包括制訂協作的守則和機制; 「催化創新和靈活變通」—-向諸如社區中心的非政府組織提供資助,以試驗新的協作方式,並爭取政策制訂者支持。
此計劃亦參考了政府資助準則如醫療券、社區照顧服務券等,在西貢試驗專業治療轉介服務的共付費用模式。
進行實證研究以審視計劃成效,探究如何將偏遠地區未受醫療網絡覆蓋的社群,與社會資源連繫起來,以回應他們的實際需要。
社區中心不斷拓展業界的夥伴合作關係,最近獲得香港城市大學的「頤年在家」計劃團隊的義務協助,為護士提供免費健康培訓以及護理方面的支援。
擇善基金會
拉近基層醫療與鄉郊長者的距離
拉近基層醫療與鄉郊長者的距離
助理營運經理
黎芷君
助理營運經理
黎芷君
Law for Change Incubation programmes have blossomed in recent years, supporting myriads of passionate young people to generate social impact innovations. It is encouraging to see growing interests towards certain social topics but some topics seem to remain remote to young change-makers. “Access to legal support” is one of the examples.
Age-related declines in capabilities may compromise older people’s ability to respond to health and safety hazards in home environment, causing increased risk of home injuries and threatening ageing-in-place. Recognising the growing demand for more personalised and preventive home support, ZeShan Foundation rolled out a new partnership with Habitat for Humanity Hong Kong
環境保護在香港的公共議題中漸受重視。關於溫室氣體、垃圾廢料和棲息地受破壞等嚴峻問題,各界的資訊交流和社區行動日益增多,情況令人鼓舞。然而,空氣污染又如何呢? 相比起酷熱天氣、臭味滋擾或瀕危物種絕種,霧霾似乎算不上是逼切問題。然而,空氣污染正隱而不覺地在不同階段嚴重損害我們的健康。空氣污染問題實在急需關注。 就此議題,我們需要更緊密的交流和更積極的行動。擇善基金會和健康空氣行動一同 肩負使命,於 2022 年開展了為期兩年的校本試驗計劃,進行空氣監測和教育工作;於八所位於深水埗和屯門的中小學內安裝監測儀收集實時空氣質量數據。此乃本會以社區主導方式應對環境議題的首項嘗試。 在香港科技大學的數據和技術支援下,健康空氣行動將指導參與的學校管理人員、教職員和學生,制定應對校內空氣污染的改善措施,並進行測試。 擇善基金會期望播下種子,提高意識和增進知識,藉此由學校層面展現更多為空氣污染問題而作出的行為轉變,最終營造更清潔、更健康的學習環境,培育年輕新一代。 擇善基金會
相關網站: 健康空氣行動
媒體報導: 香港首個校本空氣質素監測網絡成立 為小學提供儀器監察校園空氣 「校園新氣象」計劃 香港首個校本空氣質素監測網絡成立 協助校園改善空氣質素 – 明校網 – 全港幼稚園、小學、中學及國際學校資訊平台
校園新氣象
助理項目經理
李昊珊Photos Grid for Heading 02
Inside Tab Heading 01 H4
相關連結
(香港01 新聞)
(明報 新聞)
過去三十年,在災害管理工作上,參與式能力及脆弱度分析框架(Participatory Capacities and Vulnerabilities Analysis ,以下簡稱PCVA)備受廣泛採用,在不同國家用於需求評估。擇善團隊參考了PCVA,不但認識到現時第五波新型冠狀病毒大流行對弱勢社群的衝擊,亦了解到背後的結構性原因。這些原因牽涉眾多議題,包括社會共融、政府管治、健康平等、獲得公共資源的均等機會,乃至各項社會政策。 PCVA以兩種廣受驗證的社會發展方法論為依據。首先,此套分析框架固然以 CVA (Capacities and Vulnerabilities Analysis)的傳統分析工具為基礎; 前線工作人員以CVA來分析社區的能力和脆弱度,從而設計及規劃救濟計劃。CVA 認為弱勢社群有能力應付逆境;無論災害來臨前後或發生期間,他們都可以採取行動改善情況及重建生活。第二,PCVA 秉承社群充權的信念,相信人們可以參與計劃的設計、規劃甚至管理。此救援模式可增強社群對社區的歸屬感 、責任感和影響力。可見,PCVA 分析框架不但有助弱勢社群在這次疫情中重建社區,甚至轉危為機,改善生活。 此框架與擇善基金會致力規劃各項社區充權計劃的要旨,不謀而合。我們相信,在每個社區,人們都擁有資源和能力,卻往往遭受忽視,未有善用。因此,在災害救援和災後重建過程中,關鍵乃識別這些資源和能力,然後向各個層面人士,包括所謂的受災人士,賦與權力。這個過程會更持續有效,幫助人們救助自己和他人,並重建他們的生活和社區。 過去三個月,我們以此框架與其他基金會、合作夥伴和各界人士展開討論。我們確認在疫情中首當其衝的弱勢群體有何迫切需求,並發掘他們一直未被重視的寶貴資源和能力。本會最近撥款捐助超過十個救援項目,特別關注在現行政策提供的主流服務和補貼計劃中,仍有不少人被邊緣化,甚至遭排除在外,其中包括基層家庭、少數族裔、難民和尋求庇護者、小企業和社會企業,後者有不少因未能售出食品庫存和週轉不靈而苦苦掙扎。在設計每一項救援計劃時,我們致力在嚴重受影響的社區中,動員他們自己未加以善用的人力物力,期望他們充分裝備自己,迎接即將來臨的經濟復甦期。 作為慈善基金會,我們明白救援行動的挑戰不在於向有需要人士送出物資。因此,我們致力提高救援計劃的前瞻性。在目前救援階段,我們竭盡所能,務求令每項救援計劃的設計和實施,都能同時成為一個充權過程。我們相信,這種救援方式能更有效,更持續,幫助弱勢社群在下一個階段重建自己的社區。 本會近期的救援項目:
*部份機構及項目只設英語
擇善基金會
源源不絕的韌力和重建能力
機構
項目
周大福慈善基金
「社區戶互撑2.0」
豐盛社企學會
「愛鄰舍」
黑暗中對話(香港)基金會
攜手關愛行動
醫護行者
Emergency Relief to Cleaners and Deprived Families Working and/or Living in Kwai Chung
Run Hong Kong
Covid Relief – Health and Essential Services
Covid Relief – Psychological Support
基督教勵行會難民服務中心
COVID-19 Fifth Wave Emergency Distribution
基督教聯合那打素社康服務
COVID-19 Care for Ethnic Minorities
鄰舍輔導會
「友伴同行」
香港融樂會
5th Wave (COVID-19) Ethnic Minority Emergency Relief Project
行政總監
蘇梅玲職員與義工分發物資包予有需要長者
(黑暗中對話(香港)基金會)義工派發小店消費券予受惠人士
(「社區戶互撑2.0」/周大福慈善基金)社企(星星堂)職員包裝食品
(豐盛社企學會)職員分發必需品予難民及尋求庇護者
(基督教勵行會難民服務中心)難民及尋求庇護者每14天領取鮮食及日用品
(RUN Hong Kong)義工預備物資包
(香港融樂會)義工運送關懷包到不同區域予受惠人士
(基督教聯合那打素社康服務)職員探訪清潔工友,講解如何正確使用個人防護衣物及快速測試工具。
(醫護行者)
一直以來,我們看到有熱心人在香港不同的社群積極推動改變,唯獨在中學生這群體裡卻鮮見這類行動者的身影。 社會人士普遍會將中學生與他們的長輩比較,認為中學生對社會事務比較冷漠,社會意識和能力也較低。這種觀感可能窒礙了一些有心和有想法的年青人付諸行動。 擇善基金會銳意消除這種謬誤,我們與理念相近的夥伴合作致力營造有利的環境,讓年輕人用熱誠創造社會效益。 擇善基金會自 2021年起資助「牽手. 香港」(HandsOn Hong Kong), 計劃由年輕人話事,擇善期望藉此培養年輕人對行動的主導權及其爭取改變的使命感,同時推動社會人士改變觀念,肯定年輕人的能力,是建設社會不可或缺的元素。 擇善基金會
Media (English only):
「牽手」 讓年輕人行動起來
的 YOUTH EMPOWERED。這個為期10個月的計劃,培育香港年輕人成為積極的變革推動者,服務社會。計劃招募大約30位來自本港中學的青年義工領袖,讓他們有機會探索社會的需要和發展領導才能,學以致用,在牽手團隊與其他非牟利機構合作夥伴的協作下,設計和推行六個嶄新的關懷社區項目。
助理項目經理
李昊珊相關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