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內戰衝突持續升級,大批國民流離失所,弱勢群體尤其是兒童所面對的人道危機日趨嚴峻。無數家庭被迫棲身於危險的難民營或社區,缺乏生活必需品和保護措施。兒童的教育及各種權利被剝削,更容易遭受暴力對待。無差別的轟炸、空襲和未引爆的武器,不僅造成身體傷害,還對家庭及兒童留下長久深遠的心理影響,恐懼感和不安感,長期揮之不去,嚴重妨礙他們日常生活,經濟復甦更遙遙無期。
過去三十年,在災害管理工作上,參與式能力及脆弱度分析框架(Participatory Capacities and Vulnerabilities Analysis ,以下簡稱PCVA)備受廣泛採用,在不同國家用於需求評估。擇善團隊參考了PCVA,不但認識到現時第五波新型冠狀病毒大流行對弱勢社群的衝擊,亦了解到背後的結構性原因。這些原因牽涉眾多議題,包括社會共融、政府管治、健康平等、獲得公共資源的均等機會,乃至各項社會政策。 PCVA以兩種廣受驗證的社會發展方法論為依據。首先,此套分析框架固然以 CVA (Capacities and Vulnerabilities Analysis)的傳統分析工具為基礎; 前線工作人員以CVA來分析社區的能力和脆弱度,從而設計及規劃救濟計劃。CVA 認為弱勢社群有能力應付逆境;無論災害來臨前後或發生期間,他們都可以採取行動改善情況及重建生活。第二,PCVA 秉承社群充權的信念,相信人們可以參與計劃的設計、規劃甚至管理。此救援模式可增強社群對社區的歸屬感 、責任感和影響力。可見,PCVA 分析框架不但有助弱勢社群在這次疫情中重建社區,甚至轉危為機,改善生活。 此框架與擇善基金會致力規劃各項社區充權計劃的要旨,不謀而合。我們相信,在每個社區,人們都擁有資源和能力,卻往往遭受忽視,未有善用。因此,在災害救援和災後重建過程中,關鍵乃識別這些資源和能力,然後向各個層面人士,包括所謂的受災人士,賦與權力。這個過程會更持續有效,幫助人們救助自己和他人,並重建他們的生活和社區。 過去三個月,我們以此框架與其他基金會、合作夥伴和各界人士展開討論。我們確認在疫情中首當其衝的弱勢群體有何迫切需求,並發掘他們一直未被重視的寶貴資源和能力。本會最近撥款捐助超過十個救援項目,特別關注在現行政策提供的主流服務和補貼計劃中,仍有不少人被邊緣化,甚至遭排除在外,其中包括基層家庭、少數族裔、難民和尋求庇護者、小企業和社會企業,後者有不少因未能售出食品庫存和週轉不靈而苦苦掙扎。在設計每一項救援計劃時,我們致力在嚴重受影響的社區中,動員他們自己未加以善用的人力物力,期望他們充分裝備自己,迎接即將來臨的經濟復甦期。 作為慈善基金會,我們明白救援行動的挑戰不在於向有需要人士送出物資。因此,我們致力提高救援計劃的前瞻性。在目前救援階段,我們竭盡所能,務求令每項救援計劃的設計和實施,都能同時成為一個充權過程。我們相信,這種救援方式能更有效,更持續,幫助弱勢社群在下一個階段重建自己的社區。 本會近期的救援項目:
*部份機構及項目只設英語
擇善基金會
源源不絕的韌力和重建能力
機構
項目
周大福慈善基金
「社區戶互撑2.0」
豐盛社企學會
「愛鄰舍」
黑暗中對話(香港)基金會
攜手關愛行動
醫護行者
Emergency Relief to Cleaners and Deprived Families Working and/or Living in Kwai Chung
Run Hong Kong
Covid Relief – Health and Essential Services
Covid Relief – Psychological Support
基督教勵行會難民服務中心
COVID-19 Fifth Wave Emergency Distribution
基督教聯合那打素社康服務
COVID-19 Care for Ethnic Minorities
鄰舍輔導會
「友伴同行」
香港融樂會
5th Wave (COVID-19) Ethnic Minority Emergency Relief Project
行政總監
蘇梅玲
職員與義工分發物資包予有需要長者
(黑暗中對話(香港)基金會)
義工派發小店消費券予受惠人士
(「社區戶互撑2.0」/周大福慈善基金)
社企(星星堂)職員包裝食品
(豐盛社企學會)
職員分發必需品予難民及尋求庇護者
(基督教勵行會難民服務中心)
難民及尋求庇護者每14天領取鮮食及日用品
(RUN Hong Kong)
義工預備物資包
(香港融樂會)
義工運送關懷包到不同區域予受惠人士
(基督教聯合那打素社康服務)
職員探訪清潔工友,講解如何正確使用個人防護衣物及快速測試工具。
(醫護行者)
2021 年 8 月 14 日清晨,一場 7.2 級地震衝擊海地,導致醫院、學校和房屋倒塌,奪走超過2,200 人的生命,並使當地社區陷入危機。據聯合國兒童基金會估計,約有 120 萬人,包括 54 萬兒童,遭受是次強烈地震的影響。 災害波及的地區主要為距離海地首都 125 公里的南部省、尼普斯省和大灣省等省分或部門。多區基礎設施受到嚴重破壞,包括早前為應對風暴而興建的避難所,建築物如醫院、學校和教堂,以及提供救援服務和運送重建物資的必經之路。幾家醫院遭受破壞,甚至被毀,而能勉強運作的醫院,則人滿為患,救災人員和醫療用品嚴重短缺,無法應付日益增長的健康需求。 健康保障、WASH(水、環境衞生和個人衞生)、住所、食品安全、兒童保護和受災地區教育等基本需要捉襟見肘之際,幫派的暴力活動又蔓延全國,社會危機日深,人身安全乃至社會治安更是亟需支援。 早在這次地震之前,海地已經是西半球最貧窮的國家;約 65% 的人口生活在國家貧困線以下。政局不穩,阻礙經濟社會發展。根據最新的綜合糧食安全階段分類 (Integrated Food Security Phase Classification /IPC) 的分析,預計從 2021 年 9 月到 2022 年 2 月,海地約有 430 萬人(佔所分析人口的 44%)將陷入饑荒。據報導,受災最嚴重的地區位於該國北部及中心高原地帶、南部省和尼普斯省,被歸類為 IPC 第 4 階段(緊急)。 (資料來源: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日期為 2021 年 11 月 12 日) 因此,擇善基金會提供了一筆救災捐款,支持世界宣明會的救援工作,以解決健康營養、兒童保護、用水供應、環境衞生、個人衞生以及基本住所等逼切需求。
海地地震救援
世界宣明會
到學校為孩童驅蟲 ©World Vision
孩子友善空間 ©World Vision
新冠肺炎病毒、蟲害和持續的旱災,多重的打擊令非洲東部六個國家超過700萬人瀕臨饑荒的邊緣。 根據聯合國的報告,大約108,000 人面臨災難性的饑荒,當地出現大量嚴重營養不良、赤貧和死亡個案,屬於人道救援機構的「綜合糧食安全危機分類」第5級,即最高級別和最急需救援的饑荒狀態。此外,近780萬人正面對第4級(IPC4)的「緊急狀況」,如果情況持續惡化,勢將觸發饑荒。而處於「糧食危機」(IPC3)的2600多萬人亦亟待救援,以避免陷入緊急狀況。 受影響地區自2019年起,飽受廣泛的嚴重沙漠蝗蟲害肆虐,造成草原和農作物損失。禍不單行,區內的衝突在2020年6月至12月期間升級,令糧食危機加劇。氣候預測及應用中心與聯合國的糧食及農業組織皆預計,乾旱和糧食安全危機將會持續至2021年,再加上新冦病毒疫情帶來的經濟打擊和防疫限制措施,數以百萬計人的生計被摧毁,生活於絶望之中。 當前的挑戰可能會令該地區邁進可持續發展目標而已取得的民生和經濟發展成果化為烏有,而日益惡化中的糧食不足問題亦會增加婦女和女童遭受性別暴力、性剝削和虐待的風險。 有見於需求迫切,擇善基金會於2021年夏天三度撥出大額緊急救援金,支持樂施會、世界宣明會和無國界醫生三間國際非牟利組織,在南蘇丹和埃塞俄比亞開展應對饑荒的救援行動。救援行動包括提供糧食、潔淨水和衛生用品、緊急醫療服務及保護兒童和婦女等較脆弱的群體。
數以百計流離失所的人入住設於夏爾斯大學的臨時收容所,在未竣工的建築物裡度宿、煮食和用膳,但很多人連地墊或被舖也沒有。 ©Claudia Blume/MSF
這是提格雷地區的營地之一,樂施會從2021年1月起在當地向流離失所者提供食物、水和衛生用品等救援物資。 ©Oxfam
照顧者在準備有營養的食物 ©World Vision
毋忘饑荒
樂施會、世界宣明會及無國界醫生
北京大學的社會學系由2007年開始推出社會工作課程,該課程由北京大學與香港理工大學的應用社會科學學系以策略夥伴形式合辦。 合辦課程的主要目的是推動中國社會工作理論和實踐的結合,藉以引領中國大陸的社會工作專業本地化和專業化,同時提供培訓以加強社會工作專業解決社會問題和促進社會發展的能力。 兩間大學共同籌建了北京大學-香港理工大學中國社會工作研究中心(研究中心),研究中心的主要工作是發展和完善本土中國社會工作專業的理論與實踐,目標是建立培訓系統,培育有志長遠推動社會改革的學者。因此加強社工系本科生和碩士課程的教學水平是研究中心的重要使命之一。 擇善基金會與思源基金會於2012年合資2000萬元人民幣以設立發展基金,提供財政資源支持研究中心的持續發展和增長,中心可望成為中國社會工作專業發展的頂尖教學與研究機構,同時發展為社會政策的智庫,以及中國大陸、香港和各國社工及社會政策制訂者交流的國際樞紐。發展基金亦撥出種籽基金支持研究工作及項目能力建設,冀望北大和研究中心日後有能力自行向政府和商界籌集資金。 研究中心於2013年把大樓命名為「思善苑」,以鳴謝思源和擇善兩個姊妹基金會協作下給予的支持。在7月20日的揭幕典禮上,北大校長周其鳳教授向陳曾燾博士頒發傑出教育貢獻獎,以肯定他對中國教育的持續支持。 研究中心與教育部轄下的社工導師指導委員會以及中國社會工作教育協會,於2014年1月合辦了為期四天的社會工作課程發展及能力建設培訓活動,有大約100位來自全國各地具社工碩士資歷的培訓人員參加。這次培訓活動亦吸引了本地和國際學者以及資深的社會工作者,多位來自芝加哥大學和香港理工大學的著名實踐型學者應邀擔任工作坊的導師。 北京大學被視為是當代中國高等教育的搖籃,其人文學科、社會科學和博雅教育的教學和研究一直佔前沿位置。回顧北大的校史,可見北大一直以學術自由和社會科學的領先地位見著,北大亦孕育了多位著名的中國思想家。
中國社會工作研究中心
北京大學與香港理工大學
尼泊爾2015年4月發生大地震,擇善基金會支持了多個救援組織在當地向災民提供糧食、醫療服務和棲身之所。 尼泊爾是世界上最貧窮的國家之一,當地在2015年4月25日發生了強度高達7.8級的大地震,其後有數百次餘震,包括5月12日的7.3級地震。大地震造成全國有超過九千人死亡,二萬多人受傷和數萬人流離失所。地震的破壞範圍相當廣泛,多達八十萬間房屋被摧毁。 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 : 為生還者供應食物。 無國界醫生 : 資助醫療及非醫療隊伍在尼泊爾災區設立臨時的外科手術室,向醫院提供支援,派出流動診所到偏遠地區服務,派發重要救援物資以及提供潔淨水和衛生用品。 香港仁人家園 : 向災民派發搭蓋臨時住所的材料和工具套裝,移除瓦礫和清理碎片,建造臨時屋和較長遠的永久房屋。
尼泊爾的賑災工作
尼泊爾 仁人家園、世界糧食計劃及無國界醫生
擇善基金會於2010年資助港島國際學校的Room To Read分會舉辦慈善音樂會,為斯里蘭卡Vidyathilake小學籌集建立校內圖書館的經費。健力士世界記錄中最年輕的專業結他樂手宮澤佑門應邀在音樂會中演出,活動反應熱烈。 該小學的學生家長和所屬社區的居民都有份參與興建圖書館,施工過程由當地的工程委員會緊密監督,並得到斯里蘭卡Room To Read團隊提供的指導。當地居民通過直接參與而得到充權和感受到自己是圖書館的當家。圖書館竣工後不久,大家便把它佈置好,在2012年7月藏書已達千冊。這座單層建築的圖書館面積有八百平方呎,光線充足又通風,深受學生們歡迎,亦吸引到學生經常到訪。圖書館管理員和教師接受了有關閱讀技巧、圖書館管理和組織活動方面的培訓,學習如何善用圖書館設施和確保其營運的持續性。這座圖書館將會成為催化劑,加快當地社區識字率的提升,造福社群。 Room to Read 由John Wood創辦,致力改善識字率和教育的性別平等,令所有兒童都能夠接受有質素的教育,盡顯潛能,用知識對所屬的社區和對世界作出貢獻。
建立圖書館
Room To Read, 斯里蘭卡
擇善基金會於2010年聯同思源基金會及River Star Foundation 為「美麗中國」(Teach For China,前稱China Education Initiative)提供資助。「美麗中國」是致力消除中國教育不平等狀況的非政府組織,其運作模式是培訓初出茅廬的美國及中國大學畢業生成為兼任中小學的教師。 「美麗中國」是國內公立學校物色教師的另類渠道,其導師培訓計劃提供兼任導師人材,有助人手和資金緊絀的學校解決教師不足的迫切問題。計劃亦為年輕領袖營造跨文化的平台,讓有抱負推動平等教育機會的年輕領袖有貢獻社群的機會。 經計劃培訓的四十位兼任老師,以四人一組的形式( 兩位美國人和兩位中國人)被安排到國內學校任教,四人一起生活和工作,他們還會一起商討如何用策略去激勵和影響學生,怎樣與學校的行政人員和當地的全職老師合作,以及改善學生接受教育的機會。「美麗中國」亦與政府的夥伴單位就計劃的設計和執行緊密合作,以確保其方針切合當地的需要。
為中國而教
中國 「美麗中國」
擇善基金會在2009年聯同Seeds Foundation 和思源基金會資助一項為農村教師編制培訓手冊和提供專業導師培訓課程的計劃。負頁 編寫培訓手冊的是致力改善中國農村人民生計的非政府組織滋根( The Zigen Fund),以及協作農村教育專家,手冊的內容主要介紹在中國農村地區有效教與學的方法,並且申明農村教師的重要性。 來自湖北、河北和雲南省共有120名縣級具培訓員資歷的教師參加了培訓,學習如何使用培訓手冊,他們將於三年內培訓多達三千名農村小學教師。計劃的主辦單位在2011年舉辦了一次研討會,由與會者分享優質農村教育的最佳行事方式指標,以及介紹培訓手冊 ,期望可鼓勵更多單位在農村地區推行其他成人教育項目。
農村教師培訓計劃
中國 滋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