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心晒

人一世, 香港

每逢佳節,我們常以「五福臨門」表達祝賀。其實「五福」源自《書經·洪範》,代表長壽、富貴、康寧、好德和善終五種福氣。時至今日,香港人應如何確保自己和身邊所愛的人在有限生命裡得享五福呢?

「平安五寶」乃香港首個貫穿生前身後事規劃的專業服務,人一世聯合遺善最樂及一切從簡兩間社企共同策劃,透過安排律師、醫生及禮儀師,為市民一站式辦理遺囑 (平安紙)、持久授權書、預設醫療指示、身後事規劃及生命故事。我們為社福機構和公眾舉辦講座,協助不同階層的市民輕鬆規劃人生,為自己和親友的未來做好準備。

為關顧弱勢社群,我們獲得擇善基金會、社創基金及其他家族基金的資助,以及在社聯 Impact Incubator 的支持下,成立了香港首個「平安五寶中心」,推出【放心晒計劃】,致力透過公眾教育、專業諮詢服務,以及免費為慈善機構轉介的長者、長期病患者、末期病患者等辦理平安五寶服務,推動生前身後事規劃普及化。

 

人一世 平安五寶中心

律師伙伴受邀出席「長者社區法網」講座,為長者講解有關訂立遺囑、持久授權書及預設醫療指示的資訊。
醫生、律師和禮儀師定期於「平安五寶中心」當值,為弱勢社群提供免費個人諮詢及見證簽署服務。
職員在博覽會上,向市民及社會各界人士介紹「平安五寶」及【放心晒計劃】,推廣生死教育。

PlayPause
previous arrowprevious arrow
next arrownext arrow
 

律師伙伴受邀出席「長者社區法網」講座,為長者講解有關訂立遺囑、持久授權書及預設醫療指示的資訊。
醫生、律師和禮儀師定期於「平安五寶中心」當值,為弱勢社群提供免費個人諮詢及見證簽署服務。
職員在博覽會上,向市民及社會各界人士介紹「平安五寶」及【放心晒計劃】,推廣生死教育。

PlayPause
previous arrowprevious arrow
next arrownext arrow
 

每逢佳節,我們常以「五福臨門」表達祝賀。其實「五福」源自《書經·洪範》,代表長壽、富貴、康寧、好德和善終五種福氣。時至今日,香港人應如何確保自己和身邊所愛的人在有限生命裡得享五福呢?

「平安五寶」乃香港首個貫穿生前身後事規劃的專業服務,人一世聯合遺善最樂及一切從簡兩間社企共同策劃,透過安排律師、醫生及禮儀師,為市民一站式辦理遺囑 (平安紙)、持久授權書、預設醫療指示、身後事規劃及生命故事。我們為社福機構和公眾舉辦講座,協助不同階層的市民輕鬆規劃人生,為自己和親友的未來做好準備。

為關顧弱勢社群,我們獲得擇善基金會、社創基金及其他家族基金的資助,以及在社聯 Impact Incubator 的支持下,成立了香港首個「平安五寶中心」,推出【放心晒計劃】,致力透過公眾教育、專業諮詢服務,以及免費為慈善機構轉介的長者、長期病患者、末期病患者等辦理平安五寶服務,推動生前身後事規劃普及化。

 

人一世 平安五寶中心

跨越孤獨藩籬

創不同協作, 香港

世界衛生組織將孤獨感列為「迫切的全球性世界衛生問題」,指出其健康危害堪比每天吸食15根香煙。眾多研究證實,孤獨感不僅會增加死亡率,還會令到血壓、抑鬱和焦慮等健康問題惡化。根據香港大學去年發佈的「香港長者情緒健康電話訪問調查2022」,本港超過三成長者受抑鬱、焦慮或孤獨的困擾。孤獨感顯然正在我們的社區蔓延,是精神健康問題的其中根源。

其實孤獨感無法僅靠求診和藥物解決,需要以一系列針對社會、經濟和環境因素的輔助。因此,如何有效運用社區的非醫療資源,已成為全球關注的議題。近年西班牙、英國、澳洲、新加坡等國家紛紛實施社區健康解方計劃,這是一種非臨床干預方法,透過轉介至非醫療的活動或服務,如運動、藝術、園藝、義工服務等,連結個人與社區資源,以減低甚至消除孤獨感。許多評估報告和文獻證實,個人化的社區健康解方有其成效。

然而,這一服務模式在香港的具體實踐卻知之甚少。自2024年初開始,創不同協作獲得擇善基金會及黃乾亨基金的撥款資助,現正推行「社區健康實驗室計劃」:測試如何發掘社區資源、並適當連繫予長者,跳出傳統醫療主導的角度,舒緩長者孤獨感。項目以大角咀和西營盤區為先行區,招募並訓練「社區連結員」。他們來自不同背景和專業,在接受培訓後,與長者配對,建立互信關係,以用家為本的角度,與長者共創個人化的「社區健康解方」,並陪伴長者參與這些活動。

創不同協作的本地化模式旨在深入社區,拉闊社區資源對「日日健康」的效用,並善用社區內的人力儲備(如「中老」即退休的人士、大專生等)紓緩醫療及社福的壓力;透過與長者共創和實驗的過程,建立「有意義的連結」,轉化為社會資本,鼓勵長者走出孤獨的藩籬,提升生活質量。最終,我們期望為香港的基層醫療健康發展,探求如何活用非醫療的社區資源,為現有的基層醫療健康系統提供相輔相成的另類選擇,推動社區為本的全民健康。

創不同實驗室團隊,
創不同協作

連結員與長者攜手深入社區,探索健康解方。
連結員學習溝通技巧及健康知識,充分準備共創解方。
連結員與長者深入討論,運用創新介入工具,發掘社區需求。

PlayPause
previous arrowprevious arrow
next arrownext arrow
 

連結員與長者攜手深入社區,探索健康解方。
連結員學習溝通技巧及健康知識,充分準備共創解方。
連結員與長者深入討論,運用創新介入工具,發掘社區需求。

PlayPause
previous arrowprevious arrow
next arrownext arrow
 

跨越孤獨藩籬

世界衛生組織將孤獨感列為「迫切的全球性世界衛生問題」,指出其健康危害堪比每天吸食15根香煙。眾多研究證實,孤獨感不僅會增加死亡率,還會令到血壓、抑鬱和焦慮等健康問題惡化。根據香港大學去年發佈的「香港長者情緒健康電話訪問調查2022」,本港超過三成長者受抑鬱、焦慮或孤獨的困擾。孤獨感顯然正在我們的社區蔓延,是精神健康問題的其中根源。

其實孤獨感無法僅靠求診和藥物解決,需要以一系列針對社會、經濟和環境因素的輔助。因此,如何有效運用社區的非醫療資源,已成為全球關注的議題。近年西班牙、英國、澳洲、新加坡等國家紛紛實施社區健康解方計劃,這是一種非臨床干預方法,透過轉介至非醫療的活動或服務,如運動、藝術、園藝、義工服務等,連結個人與社區資源,以減低甚至消除孤獨感。許多評估報告和文獻證實,個人化的社區健康解方有其成效。

然而,這一服務模式在香港的具體實踐卻知之甚少。自2024年初開始,創不同協作獲得擇善基金會及黃乾亨基金的撥款資助,現正推行「社區健康實驗室計劃」:測試如何發掘社區資源、並適當連繫予長者,跳出傳統醫療主導的角度,舒緩長者孤獨感。項目以大角咀和西營盤區為先行區,招募並訓練「社區連結員」。他們來自不同背景和專業,在接受培訓後,與長者配對,建立互信關係,以用家為本的角度,與長者共創個人化的「社區健康解方」,並陪伴長者參與這些活動。

創不同協作的本地化模式旨在深入社區,拉闊社區資源對「日日健康」的效用,並善用社區內的人力儲備(如「中老」即退休的人士、大專生等)紓緩醫療及社福的壓力;透過與長者共創和實驗的過程,建立「有意義的連結」,轉化為社會資本,鼓勵長者走出孤獨的藩籬,提升生活質量。最終,我們期望為香港的基層醫療健康發展,探求如何活用非醫療的社區資源,為現有的基層醫療健康系統提供相輔相成的另類選擇,推動社區為本的全民健康。

創不同實驗室團隊,
創不同協作

相關連結

The escalating conflicts in Myanmar have led to widespread displacement, exacerbating the humanitarian crisis among vulnerable groups, especially children. Numerous families have been forced into precarious living conditions in camps or host communities where basic necessities and essential safeguards are scarce. This displacement has severely disrupted children's education, exposing them to various forms of exploitation and increasing their vulnerabilities to violence. Indiscriminate shelling, airstrikes, and the presence of unexploded ordnances have not only caused physical harm but also instilled a pervasive sense of insecurity and fear, hampering daily activities and economic recovery.

照護食 - 人人食得喜

香港社會服務聯會

新冠肺炎肆虐期間,向群的母親因確診而昏迷了六天,出現低鈉症狀,清醒後卻出現吞嚥困難,未能進食普通食物。攝取足夠營養對改善低鈉症狀十分關鍵,因此遇上進食困難,令家人非常擔心。幸好,友人與向群介紹軟餐食品(又名「照護食」),她母親嘗試後,飲食恢復正常,身體健壯,最後康復出院。

香港未來人口持續高齡化,預計至2046年,大約每三名港人中便有多於一名長者。再者,越來越多人患有吞嚥困難,照護食的需求亦不斷增加,究其原因,主要有兩方面,其一是年老所引致的機能衰退,其二是其他疾病或配戴不合適的假牙等。社會服務聯會 (「社聯」) 轄下的「照護食工作小組」(「小組」) 希望有吞嚥困難人士,更容易享用照護食,可以「有啖好食」,自2020年開始與不同持份者合作推動照護食發展。

過去香港飲食市場上沒有統一的「照護食」標準,不同機構、院舍及食品供應商各有準則和應用方法。小組遂與香港中文大學食品研究中心及香港大學吞嚥研究所合作,以「國際吞嚥障礙飲食標準」(IDDSI)為基礎,配合科學化的數據及本地適用的描述詞彙,制定一套統一、清晰及本地化的《照護食標準指引》,指引於2023年推出,供照顧者及不同專業人士使用。

今年項目推展至第二階段,獲得策略夥伴嘉里集團及擇善基金會慷慨撥款資助推廣照護食的普及,促進飲食業界的交流。 小組亦將加強社區宣傳及公眾教育工作,包括工作坊和展覽,亦會全力推動「照護食種子餐廳」,期望透過協作方式,在不同社區建立餐廳網絡,提供照護食,讓吞嚥困難人士容易購買合用的餐膳,或與家人同檯用饍,達至關愛共融。

我們期望將來照護食可以普及至香港每一個角落,照顧者對吞嚥困難有所認知,就算遇到如向群母親所經歷的突發狀況,也知道如何應變,找到合適的照護食。同時,亦希望照護食的市場發展能夠多元化,讓吞嚥困難人士在家及外出都可以食得「喜」。

社聯照護食工作小組

照顧者夥拍國際廚藝學院學生參加「食得喜」樂齡美食烹飪大賽。
在社區宣傳照護食
向群母親進食照護食後,身體回復健壯

PlayPause
previous arrowprevious arrow
next arrownext arrow
 

照顧者夥拍國際廚藝學院學生參加「食得喜」樂齡美食烹飪大賽。
在社區宣傳照護食
向群母親進食照護食後,身體回復健壯

PlayPause
previous arrowprevious arrow
next arrownext arrow
 

新冠肺炎肆虐期間,向群的母親因確診而昏迷了六天,出現低鈉症狀,清醒後卻出現吞嚥困難,未能進食普通食物。攝取足夠營養對改善低鈉症狀十分關鍵,因此遇上進食困難,令家人非常擔心。幸好,友人與向群介紹軟餐食品(又名「照護食」),她母親嘗試後,飲食恢復正常,身體健壯,最後康復出院。

香港未來人口持續高齡化,預計至2046年,大約每三名港人中便有多於一名長者。再者,越來越多人患有吞嚥困難,照護食的需求亦不斷增加,究其原因,主要有兩方面,其一是年老所引致的機能衰退,其二是其他疾病或配戴不合適的假牙等。社會服務聯會 (「社聯」) 轄下的「照護食工作小組」(「小組」) 希望有吞嚥困難人士,更容易享用照護食,可以「有啖好食」,自2020年開始與不同持份者合作推動照護食發展。

過去香港飲食市場上沒有統一的「照護食」標準,不同機構、院舍及食品供應商各有準則和應用方法。小組遂與香港中文大學食品研究中心及香港大學吞嚥研究所合作,以「國際吞嚥障礙飲食標準」(IDDSI)為基礎,配合科學化的數據及本地適用的描述詞彙,制定一套統一、清晰及本地化的《照護食標準指引》,指引於2023年推出,供照顧者及不同專業人士使用。

今年項目推展至第二階段,獲得策略夥伴嘉里集團及擇善基金會慷慨撥款資助推廣照護食的普及,促進飲食業界的交流。 小組亦將加強社區宣傳及公眾教育工作,包括工作坊和展覽,亦會全力推動「照護食種子餐廳」,期望透過協作方式,在不同社區建立餐廳網絡,提供照護食,讓吞嚥困難人士容易購買合用的餐膳,或與家人同檯用饍,達至關愛共融。

我們期望將來照護食可以普及至香港每一個角落,照顧者對吞嚥困難有所認知,就算遇到如向群母親所經歷的突發狀況,也知道如何應變,找到合適的照護食。同時,亦希望照護食的市場發展能夠多元化,讓吞嚥困難人士在家及外出都可以食得「喜」。

社聯照護食工作小組

相關連結

康健頤年的家園

樂齡實驗室基金會, 香港

康健頤年的家園

樂齡實驗室基金會, 香港

香港人愈來愈長壽,社會各界的專家紛紛提出建議和構想,鼓勵大家對壯年後的生活形態加以重新想像——由日常生活、持續學習、工作以至社交活動等各方面,都有不同的可能性。儘管長者的大部分時間都在社區渡過,但社會對長者居住環境這課題的關注,卻乏善足陳。

為填補長者住屋發展的缺口,擇善基金會與何張淑婉慈善基金今年初合力為樂齡實驗室提供為期兩年的能力建設資助,支持其團隊發展成既具新思維又有行動力的智囊機構,為營造全齡友善的居住環境效力。

樂齡實驗室積極改進本港建築環境的設計及管理,藉以達成實現康健頤年的目標,其具體工作包括:(i) 增強以知識為本的社區動員力; (ii) 連繫理念一致的房屋供應機構、專業人士、非牟利組織以及居民,支援不同持份者以先導計劃方式,共同參與香港的全齡友善房屋設計。

擇善期待這協作項目為長者住屋的發展開闢新路徑。這項目會否發掘更多共融房屋設計的意念?令社會對推動康健頤年生活的討論更加豐富?請大家拭目以待!

擇善基金會
助理項目經理
李昊珊

長者分享對理想屋苑公用空間的看法。
青年於焦點小組分享對跨代同住生活模式的意見和期望。
長者夫婦在街坊投票站就年齡友善居所分享其喜好。

長者分享對理想屋苑公用空間的看法。
青年於焦點小組分享對跨代同住生活模式的意見和期望。
長者夫婦在街坊投票站就年齡友善居所分享其喜好。

PlayPause
previous arrowprevious arrow
next arrownext arrow
 

長者夫婦在街坊投票站就年齡友善居所分享其喜好。。。
青年於焦點小組分享對跨代同住生活模式的意見和期望。
長者夫婦在街坊投票站就年齡友善居所分享其喜好。

長者夫婦在街坊投票站就年齡友善居所分享其喜好。
青年於焦點小組分享對跨代同住生活模式的意見和期望。
長者夫婦在街坊投票站就年齡友善居所分享其喜好。

PlayPause
previous arrow
next arrow
 

香港人愈來愈長壽,社會各界的專家紛紛提出建議和構想,鼓勵大家對壯年後的生活形態加以重新想像——由日常生活、持續學習、工作以至社交活動等各方面,都有不同的可能性。儘管長者的大部分時間都在社區渡過,但社會對長者居住環境這課題的關注,卻乏善足陳。

為填補長者住屋發展的缺口,擇善基金會與何張淑婉慈善基金今年初合力為樂齡實驗室提供為期兩年的能力建設資助,支持其團隊發展成既具新思維又有行動力的智囊機構,為營造全齡友善的居住環境效力。

樂齡實驗室積極改進本港建築環境的設計及管理,藉以達成實現康健頤年的目標,其具體工作包括:(i) 增強以知識為本的社區動員力; (ii) 連繫理念一致的房屋供應機構、專業人士、非牟利組織以及居民,支援不同持份者以先導計劃方式,共同參與香港的全齡友善房屋設計。

擇善期待這協作項目為長者住屋的發展開闢新路徑。這項目會否發掘更多共融房屋設計的意念?令社會對推動康健頤年生活的討論更加豐富?請大家拭目以待!

擇善基金會
助理項目經理
李昊珊

相關連結

Website:

相關連結

Website:

拉近基層醫療與鄉郊長者的距離

西貢區社區中心,香港

拉近基層醫療與鄉郊長者的距離

西貢區社區中心,香港

都市人一般沒有留意,香港醫療服務存在城鄉鴻溝。 以西貢區為例,該區住有158,800名長者 ,佔區內整體人口 的32% 。據估計,至少有一萬名西貢長者居於偏遠而零散的110條鄉村,他們如需要使用主要公共醫療設施,便要長途跋涉到將軍澳市區。

擇善基金會早前資助西貢區社區中心(社區中心)推行「西貢鄉郊遠程醫療及藥物指導試驗計劃」,在過程中發現鄉郊地區的互聯網覆蓋不足,因此遠程醫療也鞭長莫及。縱然障礙重重,以服務社區為宗旨的社區中心仍不斷探求方法,希望在鄉郊基層醫療的第一接觸點,縮減服務差距,讓鄉郊長者更易獲取服務,並原村安老。

因此,擇善基金會聯同嘉里集團由2022年7月起,合作資助社區中心開展為期三年的西貢鄉郊遠「觸」康健計劃。團隊走進鄉村,教導長者使用智能健康監測儀器,舉辦健康培訓活動,動員社區健康大使推廣保健知識,以及實行個案管理,藉以加強鄉郊長者自我管理健康的能力。

計劃採用更整全的角度促進長者享用醫療服務和保持社交連繫,從而提升生活質素。以上的工作方針正正體現出我們建立夥伴的三大指導性原則,即「賦權」——增加長者自我照顧健康的能力以及社區照顧長者的能力; 「同心協作」—-促進社工、社區藥房、研究人員和社區成員合作,包括制訂協作的守則和機制; 「催化創新和靈活變通」—-向諸如社區中心的非政府組織提供資助,以試驗新的協作方式,並爭取政策制訂者支持。

此計劃亦參考了政府資助準則如醫療券、社區照顧服務券等,在西貢試驗專業治療轉介服務的共付費用模式。

進行實證研究以審視計劃成效,探究如何將偏遠地區未受醫療網絡覆蓋的社群,與社會資源連繫起來,以回應他們的實際需要。

社區中心不斷拓展業界的夥伴合作關係,最近獲得香港城市大學的「頤年在家」計劃團隊的義務協助,為護士提供免費健康培訓以及護理方面的支援。

擇善基金會
助理營運經理
黎芷君

外展團隊走進民居提供服務
中醫入村為村民看診
服務團隊走進鄉郊村落
流動醫療服務適用於鄉郊村落地形
外展團隊走進民居提供服務
中醫入村為村民看診
服務團隊走進鄉郊村落
流動醫療服務適用於鄉郊村落地形
PlayPause
previous arrowprevious arrow
next arrownext arrow
 
外展團隊走進民居提供服務
中醫入村為村民看診
服務團隊走進鄉郊村落
流動醫療服務適用於鄉郊村落地形
外展團隊走進民居提供服務
中醫入村為村民看診
服務團隊走進鄉郊村落
流動醫療服務適用於鄉郊村落地形
PlayPause
previous arrow
next arrow
 

都市人一般沒有留意,香港醫療服務存在城鄉鴻溝。 以西貢區為例,該區住有158,800名長者 ,佔區內整體人口 的32% 。據估計,至少有一萬名西貢長者居於偏遠而零散的110條鄉村,他們如需要使用主要公共醫療設施,便要長途跋涉到將軍澳市區。

擇善基金會早前資助西貢區社區中心(社區中心)推行「西貢鄉郊遠程醫療及藥物指導試驗計劃」,在過程中發現鄉郊地區的互聯網覆蓋不足,因此遠程醫療也鞭長莫及。縱然障礙重重,以服務社區為宗旨的社區中心仍不斷探求方法,希望在鄉郊基層醫療的第一接觸點,縮減服務差距,讓鄉郊長者更易獲取服務,並原村安老。

因此,擇善基金會聯同嘉里集團由2022年7月起,合作資助社區中心開展為期三年的西貢鄉郊遠「觸」康健計劃。團隊走進鄉村,教導長者使用智能健康監測儀器,舉辦健康培訓活動,動員社區健康大使推廣保健知識,以及實行個案管理,藉以加強鄉郊長者自我管理健康的能力。

計劃採用更整全的角度促進長者享用醫療服務和保持社交連繫,從而提升生活質素。以上的工作方針正正體現出我們建立夥伴的三大指導性原則,即「賦權」——增加長者自我照顧健康的能力以及社區照顧長者的能力; 「同心協作」—-促進社工、社區藥房、研究人員和社區成員合作,包括制訂協作的守則和機制; 「催化創新和靈活變通」—-向諸如社區中心的非政府組織提供資助,以試驗新的協作方式,並爭取政策制訂者支持。

此計劃亦參考了政府資助準則如醫療券、社區照顧服務券等,在西貢試驗專業治療轉介服務的共付費用模式。

進行實證研究以審視計劃成效,探究如何將偏遠地區未受醫療網絡覆蓋的社群,與社會資源連繫起來,以回應他們的實際需要。

社區中心不斷拓展業界的夥伴合作關係,最近獲得香港城市大學的「頤年在家」計劃團隊的義務協助,為護士提供免費健康培訓以及護理方面的支援。

擇善基金會
助理營運經理
黎芷君

網站

媒體

外展護士:
不單照顧鄉郊長者的醫療需要 關心她們心靈及社福需要 @ 卓越實踐在社福2021
按此觀看影片(Youtube 平台)

《凝聚香港》-西貢鄉郊流動醫療康健計劃 -重溫(7’39‘’開始)

按此收聽(香港電台 Podcast)

「校園新氣象」計劃 香港首個校本空氣質素監測網絡成立 協助校園改善空氣質素 – 明校網 – 全港幼稚園、小學、中學及國際學校資訊平台
連結 (Mingpao News)

相關連結

網站:

媒體報導:

外展護士
不單照顧鄉郊長者的醫療需要 關心她們心靈及社福需要 @ 卓越實踐在社福2021
按此觀看影片 (Youtube 平台)

香港首個校本空氣質素監測網絡成立 為小學提供儀器監察校園空氣
連結 (HK01 News)

「校園新氣象」計劃 香港首個校本空氣質素監測網絡成立 協助校園改善空氣質素 – 明校網 – 全港幼稚園、小學、中學及國際學校資訊平台
連結 (Mingpao News)

西貢偏遠村落遠程醫療服務

西貢區社區中心,香港

XXXXXXXXXXXXXXXX

XXXXXXXXXXXXXXXX

西貢區社區中心(”SKDCC”)致力用科技消除鄉郊地區因為地理偏遠所引致的不便,深信鄉郊可以為繁華都市帶來耳目一新的另類可能。SKDCC為鄉郊地區注入社區資本,以實現他們的使命:「連結及調動社區資源、關愛村民、愛護自然」。

SKDCC與擇善基金會合作,推出西貢鄉郊社區視象診症及藥物指導試驗計劃,為村民提供基層醫療服務。村民的醫療需求只獲得政府少量關注,而政府目前所提供的醫療資源並未足以滿足他們。其中一個痛點是村民往往難以獲得主流醫療服務,長者尤甚。這情況也因為2019年冠狀病毒疫情而加劇,村民更難跟進他們的健康狀況或獲得必要治療。SKDCC的項目正正希望填補這塊空隙。

雖然此項目的理念並非由零開始,但礙於香港的醫療體制對先前所述的偏遠村落醫療需求一直未有分配足夠資源,項目一直未被實現。截至目前,此項目已提供達173次醫生、護士或藥劑師上門應診服務,處理達40個病例,並進行了221次遠程護理諮詢、關顧照顧者和病例跟進。

擇善基金會和SKDCC均致力帶來更大的社會影響,並對此項目所引發的社會關注和媒體報道感到樂觀。我們預期項目的成效評估能為社會和醫療部門帶來新的啟示,從而提高鄉郊地區基層醫療服務的有效性。

https://zeshanfoundation.org/wp-content/uploads/2021/04/SKDCC-640x480.jpg

參加計劃的長者於家中進行視像診症

https://zeshanfoundation.org/wp-content/uploads/2021/04/IMG_5695-640x480.jpg

為居住於偏遠郊長者進行藥物諮詢及教育

XXXXXXXXXXXXXXXX

XXXXXXXXXXXXXXXX

Heading 02

Heading 02 (H3)

Photos Grid for Heading 02

Placeholder image
  • Tab 1
  • Tab 2
  • Tab 3

Inside Tab Heading 01 H4

0123456789001234567890
Counter 01

葵青區的醫。食同行者

香港 醫護行者

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我們支援醫護行者回應醫護、心理和社區三方面的需要,以及支援受疫情影響而首當其衝的低收入家庭,包括在職貧窮人士、少數族裔社群的賦權工作。約100個被評為高風險的家庭獲邀參加第一道防線的保護,具體支援包括購買新鮮糧食的現金津貼以及健康衛生教育資訊。有家人感到有精神壓力的家庭則參與第二道防線行動,他們接受心理輔導和學習壓力管理,藉以加強個人自我照顧的能力。第三道防線為醫食同行計劃,由接受培訓的街坊一起創造互助平台,在社區裡推廣健康。

項目目標

提供適時的監察和支援低收入家庭紓解不夠食物和精神壓力的負面影響。

鼓勵低收入家庭參與和提升能力,藉以增加他們的健康意識和知識,促使他們作出行為上的改變。

激勵和動員在職貧窮和少數族裔人士發揮互助精,加強社區抗逆能力和協助他們共建健康的社群。

https://zeshanfoundation.org/wp-content/uploads/2021/05/captured-from-ppt-8-640x480.jpeg
https://zeshanfoundation.org/wp-content/uploads/2021/05/captured-from-ppt-10-640x480.jpeg

XXXXXXXXXXXXXXXX

XXXXXXXXXXXXXXXX

Heading 02

Heading 02 (H3)

Photos Grid for Heading 02

Placeholder image

© Copyright 2021, ZeShan Foundation  | Terms and Conditions | Privacy Poli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