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圖書館

Room To Read, 斯里蘭卡

擇善基金會於2010年資助港島國際學校的Room To Read分會舉辦慈善音樂會,為斯里蘭卡Vidyathilake小學籌集建立校內圖書館的經費。健力士世界記錄中最年輕的專業結他樂手宮澤佑門應邀在音樂會中演出,活動反應熱烈。

該小學的學生家長和所屬社區的居民都有份參與興建圖書館,施工過程由當地的工程委員會緊密監督,並得到斯里蘭卡Room To Read團隊提供的指導。當地居民通過直接參與而得到充權和感受到自己是圖書館的當家。圖書館竣工後不久,大家便把它佈置好,在2012年7月藏書已達千冊。這座單層建築的圖書館面積有八百平方呎,光線充足又通風,深受學生們歡迎,亦吸引到學生經常到訪。圖書館管理員和教師接受了有關閱讀技巧、圖書館管理和組織活動方面的培訓,學習如何善用圖書館設施和確保其營運的持續性。這座圖書館將會成為催化劑,加快當地社區識字率的提升,造福社群。

Room to Read 由John Wood創辦,致力改善識字率和教育的性別平等,令所有兒童都能夠接受有質素的教育,盡顯潛能,用知識對所屬的社區和對世界作出貢獻。

https://zeshanfoundation.org/wp-content/uploads/2021/05/room2read800600.jpeg

為中國而教

中國 「美麗中國」

擇善基金會於2010年聯同思源基金會及River Star Foundation 為「美麗中國」(Teach For China,前稱China Education Initiative)提供資助。「美麗中國」是致力消除中國教育不平等狀況的非政府組織,其運作模式是培訓初出茅廬的美國及中國大學畢業生成為兼任中小學的教師。

「美麗中國」是國內公立學校物色教師的另類渠道,其導師培訓計劃提供兼任導師人材,有助人手和資金緊絀的學校解決教師不足的迫切問題。計劃亦為年輕領袖營造跨文化的平台,讓有抱負推動平等教育機會的年輕領袖有貢獻社群的機會。

經計劃培訓的四十位兼任老師,以四人一組的形式( 兩位美國人和兩位中國人)被安排到國內學校任教,四人一起生活和工作,他們還會一起商討如何用策略去激勵和影響學生,怎樣與學校的行政人員和當地的全職老師合作,以及改善學生接受教育的機會。「美麗中國」亦與政府的夥伴單位就計劃的設計和執行緊密合作,以確保其方針切合當地的需要。

農村教師培訓計劃

中國 滋根

擇善基金會在2009年聯同Seeds Foundation 和思源基金會資助一項為農村教師編制培訓手冊和提供專業導師培訓課程的計劃。負頁 編寫培訓手冊的是致力改善中國農村人民生計的非政府組織滋根( The Zigen Fund),以及協作農村教育專家,手冊的內容主要介紹在中國農村地區有效教與學的方法,並且申明農村教師的重要性。

來自湖北、河北和雲南省共有120名縣級具培訓員資歷的教師參加了培訓,學習如何使用培訓手冊,他們將於三年內培訓多達三千名農村小學教師。計劃的主辦單位在2011年舉辦了一次研討會,由與會者分享優質農村教育的最佳行事方式指標,以及介紹培訓手冊 ,期望可鼓勵更多單位在農村地區推行其他成人教育項目。

https://zeshanfoundation.org/wp-content/uploads/2021/05/Zigen-Fund-Rural-Teachers-2.jpeg

《家族慈善:價值觀與策略》論壇

《家族慈善:價值觀與策略》論壇於2009年9月17日至18日舉行,吸引了約100名捐助者與家庭基金會工作人員踴躍參與。此次活動容令家族成員得以坦誠討論他們關心的議題以及他們在家族慈善事業中面對的挑戰,並互相分享經驗。

擇善執行主席陳樂怡女士首先致歡迎辭,為論壇揭開序幕,接著是擇善家族的族長、思源基金會主席陳曾燾博士的致辭,他分享到成功源自追求幸福及貢獻社會。陳女士隨後向與會者致辭,闡述了家庭、慈善、價值觀和策略的含義,並跟與會者分享了家族的慈善歷程。陳家一眾成員,陳實先生、陳恩怡女士、陳仰宗先生,以及來自大家庭的陳樂宗博士,均在論壇中發言。

論壇再就個人捐助者和家庭基金會的相關主題作分組會議,主題包括適切調查的重要性、評估和問責制度、策略捐贈、協同作用和槓桿作用以及全球趨勢。當中好幾個主題猶為引起與會者共鳴,例如如何讓下一代參與家族慈善、家庭動態和衝突解決機制,以及盡職調查、監測和評估方法。

擇善基金會邀請了艾美獎得主音樂家彼得·巴菲特彈奏鋼琴,並與論壇參與者分享他的慈善體驗。巴菲特先生的演出,令滿堂觀眾為之沉醉。他又講述人生經歷,播放自己慈善活動的短片,同樣教人欣悅動容。

https://zeshanfoundation.org/wp-content/uploads/2021/04/value-forum-3-640x480.jpg

Related Links

建立公共衛生的災害緊急救援能力

香港中文大學 賽馬會公共衛生及基層醫療學院

亞洲是全球災害事件最頻發生的地區之一,惟區內甚少有研究探討公共衛生和醫藥在緊急救援和災害管理中的角色。

為了提升防災和減低災害影響的應變能力,香港中文大學賽馬會公共衛生及基層醫療學院開展了一項研究項目,撰寫在大規模的自然災害中有關公共衛生課題的研習案例。該研究項目由葛菲雪教授和陳英凝教授帶領,概念上參照了災害及人道主義研究及教學中採用的個案教授方法。

研究審視了亞洲最近多宗重災害及由災害引發的複雜緊急狀況,醫療及公共衛生救援行動在當中的表現。項目成果,包括一系列的案例,可供學者、研究人員和制訂政策的專業人士參考,預期有助豐富這領域的知識和引發更多的討論。研究成果亦有助相關人士加深認識和了解亞洲區災害救援和培訓的重要議題; 同時用作教學,並在學術層面為日後的研究和文獻整理提供參考資料。

該項目除了研究,還包含一系列公眾座談會,邀請公共衛生專業人員和學者分享他們在災害及人道救援行動中的公共衛生和醫療服務經驗。

培訓人員的培訓計劃

中國

XXXXXXXXXXXXXXXX

XXXXXXXXXXXXXXXX

來自新彊、寧夏、西藏、內蒙和山西的13位社福機構高級行政人員於2009年11月前赴美國參加了為期21日的行政人員培訓計劃,參加者期間到訪過夏威夷、三藩市和聖路易州等地的社福部門、非政府組織和大學。

代表團成員在返回中國內地後撰寫了計劃書,建議增加民政部官員的社會工作培訓活動,推動有關社會工作的議題研究及加強政府機關的職業培訓。成員在計劃完結後又成立了社福機構行政人員網絡,定期組織培訓活動和論壇,促進彼此的交流、對話和專業發展。

計劃另一目標是將由專上院校和政府培訓中心的社會工作導師凝聚起來,組成核心小組。在北京、昆明、杭州和西安迄今有135人獲所屬的單位推薦而參加培訓活動,他們從中學到有關教學、學習和師友計劃等不同範疇的新概念和實踐方法,同時也鞏固了本身具備的知識。上述四個培訓點成為了計劃的地區中心,隨著擇善的資助於2010年完結,地區中心承接了社會工作導師的培訓工作。

https://zeshanfoundation.org/wp-content/uploads/2021/04/CN-SW-TOT-9-640x401.jpg
https://zeshanfoundation.org/wp-content/uploads/2021/04/CN-SW-TOT-6-640x780.jpg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XXXXXXXXXXXXXXXX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XXXXXXXXXXXXXXXX

Heading 02

Heading 02 (H3)

Photos Grid for Heading 02

Placeholder image
  • Tab 1
  • Tab 2
  • Tab 3

Inside Tab Heading 01 H4

0123456789001234567890
Counter 01

Related Links

感動西藏

中國

西藏的先天性心臟病發病率高達7%,病因多樣。雖然手術被認為是先天性心臟病的標準且有效的醫療解決方案,但西藏的醫院一般沒有設備和醫護人員來進行手術。其實,及時診斷和治療可以大大提高兒童的存活率。先天性心臟病乃出生缺陷相關死亡的主要原因,藉着降低其機率可幫助兒童重過健康新生活。

為解決此需求,擇善基金會和思源基金會共同籌集資金支持「感動西藏」項目。這項人道主義工作包括在拉薩西藏人民醫院購買和安裝一個雙平面導管實驗室以及建造一個 16 個床位的兒科重症監護室。上述設備均為醫院首次設立。在項目實施的首階段,五名藏族醫生接受來自中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和美國的義工醫生的培訓,自項目啟動以來,他們貢獻其時間和專業知識,為挽救醫院中許多兒童於垂危之中。政府出資 80 萬美元使該設施全面運作,現在西藏每個 18 歲以下患有先天性心臟病的兒童都可以在該機構接受免費心臟護理。

https://zeshanfoundation.org/wp-content/uploads/2021/04/tibet-640x415.jpg

建設性論述

在擇善基金會成立初期,我們的前執行主席陳樂怡女士就家族慈善和策略慈善事業進行了詳盡演說,並向諸位捐助者及基金會專業人士慷慨分享本會的經驗和合作。她經常在全球及地區層面上的慈善會議,擔任演講嘉賓和活動主持,包括:

  • 香港,亞太家族辦公室會議(2008年10月)
  • 三藩市,第九屆全球慈善事業論壇(2010年4月)
  • 新加坡,UBS 慈善論壇(2010年4月)
  • 香港,創新資本主義論壇(2010年5月)
  • 香港,社會工作與社會發展全球聯合會議(2010年6月)
  • 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家族事業演講系列(2010年7月)
  • 新加坡,慈善事業研討會 (2010年9月)
  • 三藩市,第十屆全球慈善論壇(2011年4月)

https://zeshanfoundation.org/wp-content/uploads/2022/02/Constructive-Discourse800600.jpeg

培訓社區重建的領袖

北京師範大學與香港大學

中國四川於2008年5月12日發生汶川大地震,釀成巨大的人命和財物損失,單是汶川市一個地方的經濟損失就超過一千億人民幣,當地經濟陷於癱瘓。地方的社區領導能力亦受重挫,數百地方領導傷亡,倖存者對前景都感到無助和有心無力。

北京師範大學(師大) 和香港大學(港大) 獲中國國務院支持認,制訂了「巨災管理工程」合作計劃,目標是恢復地方領導人材,以及培育新血以推動草根民間組織發展,藉以解決災後重建的主要樽頸問題。

此項目選取了汶川的漢旺鎮臨時安置區作為切入點,制訂出重建地方領導的策略。漢旺安置區住有五萬人,為地震後眾多趕建而成的臨時房屋區中規模最大之一。

「巨災管理工程」合作計劃由北京師大的張秀蘭教授和港大的陳麗雲教授帶領,將社會工作和社區發展的強項結合研究工作,團隊為地方領導和志願者組織有關管理壓力及工作技能培訓的工作坊,務求為重當地社區重新建立領導人力資源。項目團隊與地方政府在互相尊重的基礎上建立互信和合作,形成了穩健和取進的夥伴關係。項目催生了本地育成的民間組織創立,並獲地方政府大力支持,是合作計劃的成果之一。

研究工作在合作計劃中是較佔重的元素,令災後重建工作的經驗得以整全地被記錄下來,為學者和政府決策者在制訂災後重建策略時提供了有用的參考。研究成果在國家和國家的災害及社區重建會議上獲好評。師大與港大的合作計劃獲受災社區採納為固定的策略,應用在積極重建及重新發展的工作裡。計劃中建立的服務站亦成為了培訓營地,用作訓練有志於災後重建工作的大陸和香港大學社工系學生。

https://zeshanfoundation.org/wp-content/uploads/2023/10/building-community-resilience-BNU.jpeg

理工大學著重社區資本的災後重建工作

中國

距離5.12汶川大地震震央很近的映秀鎮,在地震中全鎮的房屋都倒塌下來,數百人失蹤。香港理工大學在地震發生後幾天派出由丁惠芳教授和古學斌教授率領的社工隊前赴映秀災區,與成都四大學和廣州中山大學的合作夥伴一起進行即時和短期的災後需求評估,同時協助災民重建家園。

在北部山區的清平鎮是另一重災區,村民受地震和泥石流影響而財物損失慘重,頓失生計。清平由於位置偏遠,電力供應中斷而完全失去與外界的聯繫,亟待救援。丁惠芳教授帶著年輕社工團隊無懼惡劣環境,徒步幾小時經過被泥石流阻擋和路面塌陷的險要路程到達村落。他們在當地設立了臨時的社工站為災民提供協助,該社工站如今成為了清平鎮的永久建築物。

雖然地震災區遭受巨大的人命和財物損失,香港理工大學的團隊和內地夥伴都迅速意識到災後復元和重建工作不能,亦不應該純粹依賴外界的救助。他們著手支援村民恢復社區的各種生計活動,例如協助他們設計和生產可商品化的傳統手工藝品,提供生態旅遊管理培訓,鼓勵城鎮居民周末到當地度假,為當地B&B旅館帶來生意,這些措施都有助災民就地取材,運用在地資源去重建生計和家園。

香港理工大學在清平的社工服務站亦變成了流離失所村民的「村公所」,男女老幼到來都可以找到所需要的安慰和支援。各種活動和小組聚會促進了村民間的聯繫,亦讓大家建立強烈的社區歸屬感。項目的社工隊特別關注年長、行動不便和謀生能力不足的村民,同時提供輔導服務和組織文化活動。當地的志願者在接受培訓後進行社區大事的紀錄。

https://zeshanfoundation.org/wp-content/uploads/2021/04/PolyU-Asset-based-Community-Rebuilding.jpg

© Copyright 2021, ZeShan Foundation  | Terms and Conditions | Privacy Poli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