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教師培訓計劃

中國 滋根

擇善基金會在2009年聯同Seeds Foundation 和思源基金會資助一項為農村教師編制培訓手冊和提供專業導師培訓課程的計劃。負頁 編寫培訓手冊的是致力改善中國農村人民生計的非政府組織滋根( The Zigen Fund),以及協作農村教育專家,手冊的內容主要介紹在中國農村地區有效教與學的方法,並且申明農村教師的重要性。

來自湖北、河北和雲南省共有120名縣級具培訓員資歷的教師參加了培訓,學習如何使用培訓手冊,他們將於三年內培訓多達三千名農村小學教師。計劃的主辦單位在2011年舉辦了一次研討會,由與會者分享優質農村教育的最佳行事方式指標,以及介紹培訓手冊 ,期望可鼓勵更多單位在農村地區推行其他成人教育項目。

https://zeshanfoundation.org/wp-content/uploads/2021/05/Zigen-Fund-Rural-Teachers-2.jpeg

建立公共衛生的災害緊急救援能力

香港中文大學 賽馬會公共衛生及基層醫療學院

亞洲是全球災害事件最頻發生的地區之一,惟區內甚少有研究探討公共衛生和醫藥在緊急救援和災害管理中的角色。

為了提升防災和減低災害影響的應變能力,香港中文大學賽馬會公共衛生及基層醫療學院開展了一項研究項目,撰寫在大規模的自然災害中有關公共衛生課題的研習案例。該研究項目由葛菲雪教授和陳英凝教授帶領,概念上參照了災害及人道主義研究及教學中採用的個案教授方法。

研究審視了亞洲最近多宗重災害及由災害引發的複雜緊急狀況,醫療及公共衛生救援行動在當中的表現。項目成果,包括一系列的案例,可供學者、研究人員和制訂政策的專業人士參考,預期有助豐富這領域的知識和引發更多的討論。研究成果亦有助相關人士加深認識和了解亞洲區災害救援和培訓的重要議題; 同時用作教學,並在學術層面為日後的研究和文獻整理提供參考資料。

該項目除了研究,還包含一系列公眾座談會,邀請公共衛生專業人員和學者分享他們在災害及人道救援行動中的公共衛生和醫療服務經驗。

培訓社區重建的領袖

北京師範大學與香港大學

中國四川於2008年5月12日發生汶川大地震,釀成巨大的人命和財物損失,單是汶川市一個地方的經濟損失就超過一千億人民幣,當地經濟陷於癱瘓。地方的社區領導能力亦受重挫,數百地方領導傷亡,倖存者對前景都感到無助和有心無力。

北京師範大學(師大) 和香港大學(港大) 獲中國國務院支持認,制訂了「巨災管理工程」合作計劃,目標是恢復地方領導人材,以及培育新血以推動草根民間組織發展,藉以解決災後重建的主要樽頸問題。

此項目選取了汶川的漢旺鎮臨時安置區作為切入點,制訂出重建地方領導的策略。漢旺安置區住有五萬人,為地震後眾多趕建而成的臨時房屋區中規模最大之一。

「巨災管理工程」合作計劃由北京師大的張秀蘭教授和港大的陳麗雲教授帶領,將社會工作和社區發展的強項結合研究工作,團隊為地方領導和志願者組織有關管理壓力及工作技能培訓的工作坊,務求為重當地社區重新建立領導人力資源。項目團隊與地方政府在互相尊重的基礎上建立互信和合作,形成了穩健和取進的夥伴關係。項目催生了本地育成的民間組織創立,並獲地方政府大力支持,是合作計劃的成果之一。

研究工作在合作計劃中是較佔重的元素,令災後重建工作的經驗得以整全地被記錄下來,為學者和政府決策者在制訂災後重建策略時提供了有用的參考。研究成果在國家和國家的災害及社區重建會議上獲好評。師大與港大的合作計劃獲受災社區採納為固定的策略,應用在積極重建及重新發展的工作裡。計劃中建立的服務站亦成為了培訓營地,用作訓練有志於災後重建工作的大陸和香港大學社工系學生。

https://zeshanfoundation.org/wp-content/uploads/2023/10/building-community-resilience-BNU.jpeg

理工大學著重社區資本的災後重建工作

中國

距離5.12汶川大地震震央很近的映秀鎮,在地震中全鎮的房屋都倒塌下來,數百人失蹤。香港理工大學在地震發生後幾天派出由丁惠芳教授和古學斌教授率領的社工隊前赴映秀災區,與成都四大學和廣州中山大學的合作夥伴一起進行即時和短期的災後需求評估,同時協助災民重建家園。

在北部山區的清平鎮是另一重災區,村民受地震和泥石流影響而財物損失慘重,頓失生計。清平由於位置偏遠,電力供應中斷而完全失去與外界的聯繫,亟待救援。丁惠芳教授帶著年輕社工團隊無懼惡劣環境,徒步幾小時經過被泥石流阻擋和路面塌陷的險要路程到達村落。他們在當地設立了臨時的社工站為災民提供協助,該社工站如今成為了清平鎮的永久建築物。

雖然地震災區遭受巨大的人命和財物損失,香港理工大學的團隊和內地夥伴都迅速意識到災後復元和重建工作不能,亦不應該純粹依賴外界的救助。他們著手支援村民恢復社區的各種生計活動,例如協助他們設計和生產可商品化的傳統手工藝品,提供生態旅遊管理培訓,鼓勵城鎮居民周末到當地度假,為當地B&B旅館帶來生意,這些措施都有助災民就地取材,運用在地資源去重建生計和家園。

香港理工大學在清平的社工服務站亦變成了流離失所村民的「村公所」,男女老幼到來都可以找到所需要的安慰和支援。各種活動和小組聚會促進了村民間的聯繫,亦讓大家建立強烈的社區歸屬感。項目的社工隊特別關注年長、行動不便和謀生能力不足的村民,同時提供輔導服務和組織文化活動。當地的志願者在接受培訓後進行社區大事的紀錄。

https://zeshanfoundation.org/wp-content/uploads/2021/04/PolyU-Asset-based-Community-Rebuilding.jpg

香港人的捐獻行為(2007年至2009年)

香港 香港社會服務聯會


香港社會服務聯會在 2007年進行一項試驗式的意見調查,藉以了解香港人的慈善捐款行為。調查由社聯與香港大學合作進行,調查結果甚有啟發性,亦印證了一些有關香港人慈善捐款方式和理由的假設。

擇善基金會認為該項調查研究甚具指導性,其傳達的訊息亦很有價值,並於2008年和 2009年先後再次資助社聯進行跟進的調查。有關的追蹤研究不單提供了更多有關香港人捐款習慣的佐證,還引發了社會討論如何用更進取的方式鼓勵市民參與社區事務。研究後來促成了慈善儲蓄帳戶的出現,為單次小額捐款者和對於支持慈善沒有太大感覺的人士帶來方便。迄今有逾百人向社聯登記開設帳戶,定期存款以儲存慈善捐款。

香港市民慷慨行善的現象令人欣喜,大家主動捐助大型災害的救援工作,以及樂於捐款幫助社會上相對不幸的一群。調查發現有近九成的受訪者在受訪年度(2008年)內曾經向慈善機構捐款。近八成受訪者表示不會因為已捐款賑災而縮減向本港慈善機構捐贈的金額。調查結果亦指出,捐款者十分注重受捐助機構的聲譽、透明度和提供服務的成效。

https://zeshanfoundation.org/wp-content/uploads/2021/05/hkcss-giving-800600.jpeg

博雅教育

香港 嶺南大學

擇善基金會相信博雅教育對年輕人有正面的影響,因此長期支持以博雅教育為辦學理念的香港嶺南大學。

擇善基金會於2006年資助嶺南大學設立學生海外交流計劃獎學金,截至2014/15年學年,合共有一百零七名學生受惠於該獎學金。

嶺南大學在2009年4月主辦前瞻亞太區博雅教育發展的國際會議(”Coming-of-Age for Liberal Arts Education in 21st Century Asia-Pacific” Conference),亦由擇善資助。會議提供了平台讓參與者討論博雅教育的長遠發展,美國Pomona College校長David Oxtoby教授和日本國際基督大學的國際事務學院院長Peter McCagg教授為會議的嘉賓講者。

擇善於2010年資助嶺南大學推行綜合學習課程,旨在鼓勵學生接受創新的意念,掌握學習和溝通技巧,欣賞不同的文化和發展良好的體魄。嶺大為綜合學習課程設計了一套高質素的教育資源,以補足正規課程內容。

2014年,二十名學生獲得獎學金而分別前赴十個國家參加交流活動。獎學金得主回港後向基金會成員和新一屆獎學金得主分享了他們到海外交流的見聞和心得。擇善熱切期待看到學生們參與交流活動體驗後發生的蛻變。

https://zeshanfoundation.org/wp-content/uploads/2021/04/lingnan-programme.jpg

© Copyright 2021, ZeShan Foundation  | Terms and Conditions | Privacy Policy